188金宝博- 金宝博官方网站- APP下载为全球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广西经验” 广西6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获联合国奖项
2025-09-27188金宝博,金宝博官方网站,金宝博APP下载近日,在山东青岛揭晓的首届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传来振奋消息,自治区海洋局组织区内部分单位参选的案例项目收获“海洋十年”中国行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6个有关奖项,自治区海洋局也因此荣获大会授予的优秀组织奖。满满的荣誉让“广西蓝”充分绽放于国际舞台,在一众国际典型案例中尤其引人注目。
在海洋生态文明实践范例赛道方面,“中国广西防城港市西湾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价值实现实践案例”和“钦州市孔雀湾生态修复项目范例”分别荣获重大项目奖和重点项目奖;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创新技术赛道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可持续退塘还林技术: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项目荣获重大项目奖,“北部湾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项目和“红树林潮滩受损修复与营林关键技术”项目均荣获重点项目奖;在海洋生态科技大学生赛道中,“智筑珊海—珊瑚礁生态修复科技创新实践”项目荣获重大项目奖。
联合国“海洋十年”(2021—2030)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全球海洋科技合作倡议。本次大赛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批准,正式纳入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行动计划,旨在推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科学解决方案,发掘生态文明范式的优秀实践范例,促进人与海洋和谐共生,共创一个健康和有复原力的海洋。
首届大赛设置3个赛道共6个组别,精准遴选出具备全球推广潜力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创新技术与模式。优胜团队项目将列为“海洋十年”中国行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项目,并获得项目展示和资源对接支持。自今年6月启动以来,大赛吸引了来自12个国家共计130家单位积极参与,参赛者涵盖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及公益组织,一批具有前瞻性与实施价值的技术方案与实践案例呈现在国际视野,范围覆盖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海湾、河口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广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成果斐然,所获奖项覆盖大赛全部3个赛道,为全世界提供了人海和谐的海洋生态文明“广西经验”。这背后,是广西持之以恒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全力擦亮海洋生态“金字招牌”的不懈努力。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沿海省份,广西的蓝色潜力独一无二,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肩负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一直以来,广西海洋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深入践行习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系统治理、综合协同,坚持陆海统筹、系统修复,陆海统筹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以海岸带、海岛链和自然保护地为支撑的“一带一链多点”海洋生态安全格局,用心保护和建设北部湾“美丽海湾”。
一系列亮眼成果,尽显海洋生态修复之效:广西海洋生态监测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北部湾海洋生态质量保持优良,总体综合指标持续领跑全国。防城港市西湾红沙环的生态海堤被列为全球八大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北海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自然资源部将之作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海洋生态修复中国案例向国际自然联盟(IUCN)推荐。
防城港西湾项目通过海堤生态化改造、红树林种植、退养还滩等立体综合整治与修复,将防灾减灾、生态防护和文化休闲三大功能融为一体。
项目累计种植红树林113.7公顷、促进自然修复24公顷,修复侵蚀岸线公里,显著提高了区域内滩涂抵御风、浪、流等侵蚀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项目构建了“强保、强供、强引”促“增效、增收、增值”的“三强三增”模式,将核心城区的海洋生态景点“串珠成线”,形成滨海旅游、定居就业的虹吸效应,书写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亮眼答卷。
孔雀湾生态修复项目构建了“规划引领—多元投入—科技赋能—共治共享”的综合治理体系,通过退养还湿恢复红树林90.12公顷、修复破碎岸线千米、恢复海鸟栖息地生态1.47公顷、净化海湾水质3.15公顷等多项措施,实现了“水清、岸绿、滩净、湾美、岛丽”的生态目标。
项目建设的红树林种苗试验及育苗基地已育苗约450万株,产生直接经济价值达1300多万元。这里还实现了广西首宗红树林蓝碳交易,成功引导临海产业聚集,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社会价值转化。
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项目直面退塘还林与社区生计之间的世界性难题,基于异质生境和多生态位协同原理,创新提出了“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新模式。
项目总体保留并改造原有虾塘的堤围与水门,构建适宜的养殖水道和造林生境,提出了“动脉沟”→“养殖谷”→“养殖沟”→“静脉沟”水体单向流动构造,建立了生态农场可控潮水的理论模型。
这一模式在保障红树林健康生长的同时,提高了生态农场的生物多样性和相对稳定的经济收益,在减排固碳方面表现更显著,为全球红树林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北部湾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构建了“选种—育苗—选址—移植—管护”全链条技术体系,突破了规模化繁育瓶颈。
项目陆基与海区联动培育36种珊瑚,建成120个珊瑚苗床,投放1400个人工礁体,累计植苗8万多株,枝状珊瑚年生长超15cm,成活率稳定超80%。
创新设计的多构型人工礁体,搭配“苗床培育—断枝修剪—精准固定”移植法,使移植成活率超85%,较传统技术提升20%。项目打造的“3大陆基基地+2大海域示范区”应用格局,为全球珊瑚礁退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红树林潮滩受损修复与营林关键技术项目首创低滩红树林定植新技术,破解了困难滩涂红树定植的国际难题,将红树林成活率由不到30%提高到90%。
项目将动力—沉积—地貌—生态四大要素有机结合,研发“近自然滩—沟系统塑造”及“抱团取暖式红树林移植”等成套技术体系,创建了我国首条平陆运河出海口强潮环境红树林受损修复示范区、孔雀湾废弃虾塘红树林修复等示范区。
在钦州湾金鼓江孔雀湾,项目成功修复废弃虾塘80余亩,定植的红树林历经三年仍保持成活率95%以上,节约红树林保护修复总投入30%—60%。
平陆运河出海口(沙井)1000余株根系濒临死亡(左图)的桐花树经过专利技术修复受损后焕发生机(右图)
“智筑珊海”项目由广西大学团队完成,跨越17个纬度、覆盖269个调研站位,历经太平洋、印度洋多航次实地考察,精准锁定陆基养殖成活率低、珊瑚耐热性差、海区人工礁体适应性不足三大技术痛点。
历经八年攻坚、32项技术尝试、853次实验迭代,项目突破三大核心技术,构建起“培育—驯化—移植—监测”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项目的陆基培育、耐热驯化等多项技术为国内首创,移植成活率高15%—20%,繁育成本低40%。在涠洲岛2000平方米实验区,活珊瑚覆盖度从5%提升至20%。目前已应用于广西北海涠洲岛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累计修复面积达30公顷,规模居全国首位。
视频丨东博会火爆出圈的白头叶猴IP玩偶“灵柒柒”和“BB柒”,创作灵感来源于崇左!